邮筒、公车、指示牌,街口、网吧、候车室……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再自然不过的场所,于是大部分的我们就理所当然地习惯对它们熟视无睹。然而很多到过国外的游客,一踏入异域的土地,整座城市令人惊异的创意作品就映入眼帘,不是在大英博物馆,也不是在罗浮宫,它们到处可见,它们正是“忠于职守”的公共设施。
走出展馆,别有天地
一提到艺术作品,大部分的人就会马上想到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以及展览馆等所谓层出不穷的创意展。除此之外,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的创意活动周中,还定下了十多个创意产业中心。那么,拥有这么多“基地”的我们,应该给这座城市输入了很多创造的血液,而创作艺术氛围不要求“浓郁”,也该是“丰富”了。但是现在走在街头的人们怕是没有多少人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走进展览馆的游客毕竟是少数,知道创意产业为何物的市民那更是难得,“千馆百展”纵使再热闹,却恍如“圈地运动”,这样的创意活动难免有些“画地为牢”的意味。
因为流动,所以浓郁
很多搞艺术的年轻人都喜欢涂鸦,很喜欢国外有些旧区破墙上的随性之作,同时,也为现在城管的严格而气恼。的确,在一个城市里,如果在合适的地点,拥有一些优秀的涂鸦作品,的确能“艺术”不少。当然,涂鸦不是简单的甩甩颜料,既然现在害怕行人的乱涂乱画,那么政府何不让一些专业人士来做呢?曾经在中山公园附近一个购物区的外墙上看到一幅既别致又实用的作品:五彩的图案其实是各个品牌的LOGO,既装饰了单调的墙面,又介绍了购物区内所有的品牌,一举两得。
当然,涂鸦不仅可以在墙上,路边座椅、上天桥的台阶、公车的车身……这些地方既然能被广告占据,那么也不会容不下涂鸦吧。更何况,图面上完全可以融入各种元素,起到或宣传或警示的作用。伦敦的“黑色出租车大变身”,是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呢?当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念头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流动变化,这“创意氛围”怎么也无法淡出了。
占据视野,不得不看
上世纪80年代时的垃圾桶无非就是一些破旧的铁桶,而到了90年代,马路上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只憨态可掬的抱着竹子的“大熊猫”,或是张大嘴巴的“青蛙”。垃圾桶的改变让行人或是欣喜,或感有趣。而今,垃圾桶的造型比起以前更现代了些,然而,似乎无论怎么变总跳不出一些定式,谁说垃圾桶不可以五彩缤纷,谁说垃圾桶不能有百变造型?公共设施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接触的,只要你出门就会看到,就会有用,无需门票,无需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城市规划上,公共场所出现不少有创意的作品,但却未真正和市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能要求每天上班下班匆匆而过的路人驻足停留在某些地方,观赏我们特别摆设或制作的艺术品。唯有,站在他们的视线中,用他们的视力范围来衡量,哪儿是真正有价值的展台,就让我们的创意产业从这里开始。 庄娅琼
广告设计实用化,同样让人有视觉放松之感 董鸿景 摄
在伦敦一酒吧里DNA分子结构模型,显示出这是一家医院里办的酒吧
出租车大变身
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现代艺术馆,现在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
人体在灯光照射中产生的奇异效果
(本文已被浏览 27 次)
|